2009年6月8日

求職姓名學

之前UBC曾經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 大約的結論就是在溫哥華的求職者, 如果是本地加拿大人姓名求職者的面試機會高於仍使用外國名字的求職者約40%. 他們的研究方法是在網路上寄出約4,000份一模一樣資歷的履歷表, 唯一的差別是使用不同的名字, 比如本地的John Smith, 和外國名字比如華人的Chin Chu Chen, 或是印度, 韓國, 伊朗, 東歐, 俄羅斯等一看就是外國人的姓名.

從回覆的結果發現, 雖然是同樣的履歷表, 但是, 本地名字的面試機會, 遠遠高於外國名字40%. 甚至採用英文名(first name)+外國姓(last name)的面試機會, 都比完全外國名+外國姓的面試機會高. 比如John Zhang的面試機會, 就比Chin Chu Zhang的面試機會高.

這個研究報告結果一出來, 很多報紙都詳加報導. 當然也引發一陣熱烈的討論. 甚至有人直接又說, 根本就是種族歧視作祟...

我是覺得也許這個問題的背後, 的確有一些"歷史"的因素. 但是, 與其大聲抱怨, 還不如看清這個事實帶來的機會和突破點.

更明白的說, 我們繼續和本地人吵"他們為什麼一直仍有種族歧視?"根本無濟於事. 因為, 我們的目的是要有工作機會. 所以, 正面的看, 高於40%的機會, 那也許我們就入境隨俗取個英文名first name, 當成工作職場的名字, 但是仍然保留我們的姓last name. 而像護照, 公民卡, 楓葉卡這些重要文件當然就保留我們原來的姓和名. 就像我們會取個好記好念的名字, 原因就是好名字會帶來好運氣.

而且, 高於40%的機會, 並不代表完全沒有機會, 還是有很多明理就事論事, 以才德為用人標準的公司. 所以, 我們仍然可以在這裡抓住機會.

所以, 入境隨俗的調整, 我覺得是必要的, 與其耗在無謂沒建設性的吵吵鬧鬧中, 還不如正視這個事實, 並從事實中找出突破的機會.

所以, 對我而言, 取個好唸的英文名first name, 只是找到工作的一項訣竅而已. 不用看得太嚴重.
而且, 如果我們要捍衛文化啦權益啦平等啦, 在原生國家是不是才有意義呢?

沒有留言: